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于2017年11月15-17日在天水六中参加由汪涛中学语文工作室承办的甘肃省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主题研讨培训活动,我院学科教学(语文)全体研究生及高中语文教师共计200多人参会。
研修包含西北师范大学靳健教授的《实践学科核心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深层次发展》,我院院长郭昭第教授的《中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广西师范大学陈玉秋教授的教学示范课《蜀相》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浸润式’教育》的主题报告,陇原名师汪涛校长的示范课《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有效学习与教学设计”的主题报告。本次会议还特设微论坛即每人5分钟交流发言。
陇原名师汪涛主持开幕式,“晨阳驱赶着初冬的寒意,语文温暖了奋斗者的人生,在这富有文化底蕴的秦州,迎来了一群富有共同梦想的人,在这美丽发展的天水六中,相聚了一批语文人。”伴随着真挚热烈的欢迎,开始了为期两天的研修培训。省教科所所长王所长和秦州区教体局白书记等相关领导参加了开幕式。王所长提出:“甘肃省陇原名师双向工作室研修项目是省教育厅国培省培项目,是探索和解决当前制约我省教师队伍的新方法,是引领我省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发展的新途径。”充分肯定工作室在助力优秀教师的成长等方面的作用。白书记指出“要把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作为新时代秦州教育可持续发展关键和核心工作,不断的加大投入,努力打造新时代能够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的教师队伍。”对本次研修活动的价值与意义给予了厚望。
天水师范学院研究生导师,市六中高级教师,甘肃省陇原名师,甘肃省特级教师汪涛校长作为东道主,首先带来了示范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在座的教师感受到了老语文人的情怀,目标明确,内容精炼,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苏轼此时此刻的心情和处境,以“绘景——写人——感慨”为顺序循循善诱,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特的解读对学生进行引导,并把思维的痕迹记录下来,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充分展示了汪校长鉴赏文章的深厚功夫和专业修养。随后做了《教学从设计开始》的专题报告,针对目前语文教育现状,提出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及目前参赛所流行的基于问题研究即基于分层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一师一优课的教学设计要求以及如何设计,这对一线语文教师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只要在科学的指导思想引领下,作出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就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愿所有语文教师都能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义务教育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甘肃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靳健教授作了《实践学科核心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报告,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结构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始终贯穿建构主义思想。阐述了核心素养结构化,给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而具体的解释,建构了有序、关联、开放的语文课程目标实践体系,并指出一线语文教师容易混淆的概念,由此引发关于他《是谁在扰乱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的思考。靳教授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应做到能对本专业的核心素养(知识点、能力点)了然于心脱口而出,依据教育科学理论对核心素养进行整体、有序、关联的能力点建设,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引领学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便是实现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认知,建构,实践,发展。阐述了课程设计小步频策略的建构与实践,即:“认同经典文化精神,消解现代功利思想;根据文本发现知识点,然后转化成能力点,促进言语实践主体性功能的发展;实践审美,提升课堂教学的诗意境界,强化课堂教学的内驱力。”以王弼的“得意忘象、得意忘言、崇本息末”来阐述象、言、意的关系,指明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论,并对上周举办的《孟子二章》同课异构提出中肯的建议,指出文本解读中的误区,能屈能伸是指做人的一种策略,而非文本中所讲的“威武不能屈”,并提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呵护人类与生俱来的仁义礼智。最后开拓外延,提倡用中国语文的实践方式引领中小学课堂教学,例如:借鉴孔子“兴观群怨”学程设计教学,以“听读说写”范式引领有效学习过程,用学习国外的进步学习策略引领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例如参与式和课程翻转式学习策略。运用大量实例使在座的教师与研究生能直观地理解基于学术理论的语文教师专业化深层次发展。报告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打破概念化、模式化,要一课有一得;每一得都要留下思维的痕迹,还要靠书面表达,即言语实践;要反过来教,沉下来教,为所有语文教师敲响了警钟。
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中心主任,甘肃华夏文明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专家郭昭第教授作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中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报告,主要从背景、语文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思考三个方面入手,指出高中语文课标(征求意见稿)核心素养的四个概念之间缺乏概括和学理支撑,存在逻辑和定位问题,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服务于人的发展,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人成为人。继而从哲学层面,阐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立足语言建构与运用,指出语言是人之成为人的根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关注语言有三种存在的形态:作为作者的语言,作为文本的语言,作为读者的语言。并通过海德格尔等名家论述和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名家成功案例,提出语文教师应重视语言教学,并推荐了相关语言学著作,使教学具有学理支撑。立足思维发展与提升,认为思维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当离开学校的时候,不能使其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而是使其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列举笛卡尔、帕斯卡尔等名家论述和叶圣陶、钱梦龙等成功案例,指出语文教师应该独立思考,最起码应该在课堂后十分钟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与创造思维。立足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与其他语言的对比,指出汉语的敦厚之美,并从哲学高度阐述审美的价值与意义,借助席勒、尼采名家论述和叶圣陶、孙绍振、李镇西、余映潮、欧阳代娜、王开东等名家成功案例,强调了审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立足文化传承与理解,引用威廉斯、恩格斯、雅斯贝尔斯等人对文化的阐述,以及于漪、魏书生、程翔、干国祥等成功案例,阐述了解读经典,传承文化的基本任务和思路。郭教授指出,教育应该使人的思维、意志、情感获得全面发展,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应该做身有知、手有艺、心有智的人。最后提出了语文教育是否应该以文化教育、生命教育的智慧教育作为逐级攀援而上的层级和境界?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否应该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意志、情感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等语文学科前沿问题,引发各位教师热议。微论坛围绕研修主题,有陕西宝鸡高新第一中学的张宏,华亭一中的杨小平,天水六中教师的孙顺合、裴永琳、牟婧相继发言。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语文教学论专业硕士生导师,教育硕士生导师,“国培示范”项目语文学科首席专家,广西语文特级教师工作坊导师。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语文学科专家组组长陈玉秋教授作了《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浸润式”语文教育》的主题报告,开篇就针砭时弊,提出“让教育回归常识,别让“砖家”去糟蹋了!(杜郎口模式);教学理论是“想当然”的,还得课堂去验证;我们学生学习语文靠“刷题”,而别人在“吟诵”;日本友人说:你们中国课堂“粉笔字”消失了,实在可惜等。认为中国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宏大目标以及语文教育的深度,广度,厚度。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优良途径便是“浸润式”语文教育,即以汉语言原始积累为“浸润”的根基,以优秀诗文背诵为底蕴,以中外优秀文化为土壤,以专题拓展为源泉,以哲学思维为羽翼,以三年时间为阶梯,完成语文“浸润”的总体目标。他认为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精华在于诗性思维与诗性表达,并带来了诗意的一课“吟诵《蜀相》品杜甫”,在老师葫芦丝的伴奏下,学生反复吟诵,在吟诵中中感受诗歌韵律,感悟海天孤愤、家国情怀的诗歌情感,将报告中讲的“渗透式”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中,最后带着自己的感悟梦回唐朝,与杜甫对话。陈玉秋的示范课以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为模拟学生,特别是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王晨筱声情并茂的朗读给在场的教师留下了深刻影响。
汪涛校长在总结时指出,作为语文人,上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是一生的追求,并对各位教授专家致以崇高的敬意。愿所有语文教师都能将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实践中,成为一个幸福的语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