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约取,好学深思”
——兰州大学雷恩海教授来我校做学术交流
2024年11月29日,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雷恩海教授在天水师范学院1号报告厅,做了题为《博观约取,好学深思——漫谈中文专业的学习与日常写作》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王元忠教授主持,李天英教授、赵鲲副教授以及文传学院全体研究生参加。
讲座以雷恩海教授提出的问题“中文专业的使命是什么?”而展开,其根据自己多年的学术研究和高校授课经历,总结了以下三点来回答这一问题:
1.学习知识文化,建构知识体系。雷恩海教授指出,同学们要对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有整体的了解,中文专业的课程分为文学、语言学、文艺学三大板块,三大板块下又有众多分支,通过学习和实践,要不断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实用文体写作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此为三大能力。所谓教学,是教师以自己读书、研究的心得、理论和逻辑理路,引导培养学生以最为直接的方式进入学问的领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涵养性情,开拓胸襟,培养一种眼界和情怀。大学教育是素质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攻读于大学,乃为求知,在于养成具有思想性的人才。平时阅读书籍时,不能只选择一些简单通俗的书籍来读,否则不能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最好读原典,读文献,以此培养自己在理论层面看问题的能力。知识之获得,不可能凭空而来,必须借助于某种媒介,通过一种介质的训练,使我们获得知识,进而提升思维能力。读一本书,如果仅仅停留在了解一个故事的层面,显然是浅层次的,要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自己观察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达到读书求知之目的。阅读理论性的书籍,对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正如孔子讲颜回很优秀,可以“推一知十”。
3.传承文化,开拓未来。雷恩海教授提出,专业乃谋生技能,而文化则是立身之本。大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成人”,通过学习达到孔子所强调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目的,让自己精神自洽,思想圆润。当代大学生作为“职业读书人”,拥有大量时间阅读经典,要训练思维与传承文化,这就要求我们从日常的读书学习切实做起。雷教授向本科生推荐了三个方面的专业书,分别是人人手头的课本、文学经典以及相关的研究资料,包括论文与专著;推荐在场的研究生同学阅读“四书”,并要求同学们“学问要求真”。
雷恩海教授最后强调,中文专业博大精深,文学所直面的是社会、人生乃至思想文化的核心,也是思想史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因此我们要成为有思想、有理想、有情怀、有理论、有文献、有方法的中文学习者。
对于雷恩海教授的讲座,王元忠教授做了总结。其指出,雷恩海教授的讲座使在场的老师和学生都受益匪浅,他评价雷恩海教授是“有风采、有学养、有情怀”的学者,不仅在学术方面成就颇多,而且还用幽默风趣的方式引导同学们树立理想,不妄自菲薄,积极面对各种困难。王元忠教授重点提到了颜回的“闻一知十”,强调同学们读书时应该从雷恩海教授的讲座中学习到要借助于他人的思维方式、思维过程,训练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观察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读书求知之目的。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与老师积极互动,雷教授对学生们在学习上的问题给予了耐心而细致的解答。
雷恩海教授的交流与座谈,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让同学们认识到日常读书和培养思维的重要性,对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有极大的启发。与雷恩海教授的近距离接触中,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了中文专业的魅力和力量,坚定了在中文道路上不断探索和追求的信念。
雷恩海简介:
雷恩海(1969~),男,甘肃省景泰县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苏州大学博士后,现为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文学、思想史的研究与教学。承担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省部级项目,发表论文近百篇。
撰稿人:陈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