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下午15:00-17:00,近代小说与文学转型学术论坛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小说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分组研讨火热进行。
第一场分组研讨“近代小说与文学转型”在雷达文学馆举行,由天水师范大学王贵禄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吴泽泉副教授评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吴泽泉、西北师范大学宋登安、天水师范大学张学敏、扬州大学田雪菲、天水师范大学余岩松、东莞理工学院郭俐兵、宁夏大学研究生陈格依等师生次作了题为《<老残游记>人名寓意探究——兼论人名寓意研究的优点及风险》《科学小说与现代知识的传播——以“电”为中心的考察》《维新语境中的女性书写及其特征探析》《“热血”人格:晚清小说中热血英雄的创生及书写》《知·情·意·行——甘肃文化类纪录片数智化转型的四重维度》《论近代域外游记中的饮食书写》《晚清旅外游记中的华工华商记述及其情感蕴含》的报告。







王贵禄教授对首先对吴泽泉教授的报告进行了评议,他指出,吴教授的研究对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分析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帮助,研究视角新颖,对阅读小说有一定的启发。
吴泽泉教授作为评议人对其他发言人评议。他指出,宋登安教授研究科学小说与现代知识,属于小说知识学研究,此类研究是重要潮流。郭俐兵老师的论文提炼了出了重要的“强身救国”观点,研究角度和内容兼具新颖性与趣味性。张学敏老师与田雪菲老师都是关于女性形象方面相关的研究。张学敏老师在男性主导女性解放运动背景下考察近代女性书写,提炼出“女德典范的古为今用”“争做女豪杰女英雄”“未能跳脱男性主导的社会改良框架”等等,其理论提炼具有力量感。田雪菲老师研究晚清小说中的热血英雄创生与书写,提及其中的热血女性形象,其研究与张学敏老师相似点是都抓住了新语词。余岩松老师的研究与本次大会文化精神有一定的关联,其研究蕴含了文化强国精神。余老师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阐述如何推动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是实操性较强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陈格同学的报告重点论述了华商华工的情感书写,“华工华商”形象也成为国民性反思的载体,启示着梁启超等知识精英探寻救赎路径。她的报告也代表了一个趋向,即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趋向,以探索文学的意义与价值。
第二组分组研讨“近代小说语言、文体与观念变革:报刊与近代小说”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告厅M118举行,由济南大学鲁毅教授主持,宁夏大学李九华教授评议。


河南大学孙先科、济南大学鲁毅、河南大学陶赟、天水师范大学孔会侠、长春师范大学研究生延珂、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胡心悦、上海大学李德强、天水师范大学王军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思清、长春师范大学张承志、长春师范大学研究生刘澳等师生分别作了题为《“大家闺秀”:“冯氏家族”与宗璞的叙事身位》《近代女性小说中的“男女合著”现象研究》《论正副文本融合与近代小说文体嬗变》《论近代小说启蒙主题在当代文学中的承续:以李洱小说为例》《被规训的审美:“国文范作”女性范文中文体的禁忌与美学边界——以钱基博的文体规范与性别话语建构为中心》《贡少芹戏曲的“滑稽性”及近代滑稽戏曲新探》《近代“游戏场”文学的发展与同构——以〈先施乐园日报〉诗话为例》《西北民歌“花儿”中的“民族融合”:话题、呈现方式、叙事解读》《近代新教来华传教士劝善写作的两种典型体式》《被遗忘的〈小日报〉与新文学闯将——刘半农遗著小说的价值与多元书写》《许广平在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就读期间的习作》的报告。











李九华教授对六位发言人发表的内容进行了评议。孙先科老师的论文扎实、逻辑细致,对“大家闺秀”定位及冯氏家族与宗璞叙事身位的挖掘到位。鲁毅老师研究的近代女性小说“男女合著”现象有新意,关注到女性作品传承中男性的辅助作用及女性知识产权排序,可结合稿酬制、女性标签创作等维度,具备探讨价值。陶赟老师对小说周边(序跋、前言后记等)研究做出了贡献,精准发掘正副文本融合点,分析其受出版业(报刊传媒)、明清白话小说影响的原因合理,建议可进一步结合宋元杂剧话本、拟话本深化研究。孔会侠老师的论文观点与学术性有创新点,对李洱小说启蒙主题的分析具有时代价值,契合当下文化需求,还关联到知识“应物及人”与近代文体知识体系建构的话题。王军林老师的论文选择了一个具有时代价值和学术价值的课题,即从《花儿》这一载体研究民族融合。通过扎实的文献工作和发掘新发现,为学界提供了新的学术观点。张承志老师的研究对象是刘半农的遗著小说,以《小日报》为代表,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张老师在该领域的研究做出了扎实的文献整理,并提出了新的学术观点,解决了刘半农小说创作后期是否具有多元价值观和爱国情怀等关键问题。


鲁毅教授对其他五位发言人所阐述的内容进行了评议。延珂同学选题切入点准确,围绕“国文范作”女性范文、文体规范与性别话语建构展开,关注的女学生/女教师写作、《妇女杂志》多声部等话题有价值,对“本土现代性”的探究具有价值。胡心悦同学选择贡少芹戏曲为研究切入点具有合理性,认同其对近代滑稽戏曲(含对时事的嘲讽)价值的挖掘有研究空间,建议可进一步挖掘戏曲的独特性。李德强老师的论文从史料入手,研究《先施乐园日报》诗话与近代“游戏场”文学的选题富有创新性,认可其抓住商业性特质、契合“媒介”主题,关注虚拟公共空间文化的视角,认为其关注小报的方向有价值,有很大的启发。李思清老师的论文通过大量史料,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意性的观点,这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特别是如何利用中国文化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实践。刘澳同学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他关注的许广平对于我们了解女性文学是怎么发生的问题,以及怎么样从传统到现代可能过度的问题,都非常值得探讨。
第三组分组研讨“近代小说研究回顾与前瞻:作家、思潮、流派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告厅M116开展,由宁夏大学丁峰山教授主持,河南大学郑学教授评议。


宁夏大学丁峰山、河南大学郑学、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苏钰婷、宁夏大学研究生蔺馨、福建师范大学杨玲、铜陵学院戴倩、安庆师范大学丁雨晨、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刘赫、宁夏大学研究生李诗雅等师生依次作了题为《民国<重修镇原县志>小说戏曲资料考论》《西方语法知识输入与文学批评的近代变革》《傅斯年本<纯常子枝语>考论》《晚清重臣董福祥史料在当代再挖掘的价值》《陈季同与冈仓天心的“一体论”研究》《边界·互动·雅化:桐城派与小说的纠葛》《域外游记中的西剧见闻与晚清戏曲改良思潮》《<红楼真梦传奇>的伦理构建与抗战隐喻》《裘毓麟<游美闻见录>中的女性书写与女性思想辨析》的报告。







郑学教授对本场发言展开评议,他指出,丁峰山老师所作的报告让他知道县志里也藏有小说戏曲资料,反思了自己读书粗心,意识到自身学识还有待加强,同时在丁教授的启发下他发现自己撰写的文章在甘肃还有诸多可挖掘的资料,后续会围绕这些资料完善研究。对苏钰婷同学所作《傅斯年本<纯常子枝语>考论》作了非常中肯的评价,赞扬青年学者也能够对文献做很精彩的阐释。戴倩老师关于谁是桐城派的问题非常有意思,值得深入讨论。丁雨晨老师的报告提到在戏剧改良方面,大家都觉得自己是进步的,说别人是落后的,所以戏剧改良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而丁雨晨老师的说明很简洁有趣。刘赫博士论文中讲到的书是在抗战环境下旧派文人去写的,建议从小说中的文化现象去研究。李诗雅同学的报告很有意义,提到若将裘毓麟的《游美闻见录》置于“清末民初学者笔记创作热潮”中审视会发现当时多数笔记聚焦中国事务,而这部作品以美国为记录对象,是该热潮里的特殊存在,因此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建议将《游美闻见录》与他的《匡庐笔记》《清代轶闻》结合分析,从多个角度进一步验证其价值。蔺馨然同学的分享非常重要,在近代史上是非常价值的,还有大量有值得争议和没有说明白的问题需要靠史料来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