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上午08:30--11:00,近代小说与文学转型学术论坛暨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小说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第三场大会发言在天水师范大学1号报告厅举行。会议由苏州大学马卫中教授主持,河南大学郑学教授评议。

长春师范大学刘钊教授、青岛大学刘东方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孙超教授、宁夏大学李九华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清末民初现代小说文体观念的初建——以陈撷芬、陈衡哲的创作为中心》《<老残游记>与近现代文学语言的审美启蒙》《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清末民初小说新论》《近代报刊西行游记中的海上文学活动》的报告。




郑学教授首先进行了中肯评议,他指出,刘钊教授的论文展现了家学和西学是近现代女性作家的两个重要的来源,当时的中国学校教育对女性教育目标比较低,所以这些女性作家的成长可能很大程度上都要受到家学和西学的因素;刘东方教授关于散文和小说文体观念在20年代分离的观点让他很受启发,他认为近代文体中,中国人的文体观念如何与西方交流形成是个有趣的问题;他还结合孙超教授的论文表示,《老残游记》大量优美专述文字的美学风与现代文学作家的审美散文水平相当,却长期被遮蔽,这正契合孙超教授所说的——中国本土现代性文学传统,在新旧派别斗争与现代格局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遮蔽。孙超老师提出的“四段论”近代小说史框架十分精彩,既梳理了近代小说史发展脉络,又构建了内在逻辑;李九华教授的汇报令他深受触动,邮轮作为20世纪特有的社交场景,以及行团中的阅读写作经验和中日交往活动,都有很高的审美与历史价值。

随后进行了小组汇报,第一小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吴泽泉教授汇报。吴教授首先肯定了各位老师的论文,提到郭俐兵教授的《论近代域外游记中的饮食书写》中有一些特别有启发性的论述。张学敏教授的维新语境中的女性书写及其特征探析,对于女性书写做了非常有概括力的理论上的总结。另外,吴教授提到做近代小说研究有一个启发,就是文化产品如何更好地传播知识,传播文化。近代的小说,特别是近代的新小说和当下的文化纪录片有一个相似点,是对于新知识的传播。再次,吴教授提到,第一小组研讨主题体现了当下小说和研究的一些取向,是语言学和文艺研究的结合,当下我们很多学者的努力方向是将思潮学术的研究与文学的研究相结合。

第二小组由宁夏大学李九华教授汇报。李教授表示小组发言“众仙云集”,共提交11篇论文,其中5位老师的论文聚焦女性意识、女性作家与女性书写。河南大学陶赟老师的研究属于“小说周边研究”,论文价值高且具吸引力,近现代之后现当代文学中“小说周边”渐少,对此可进一步探究原因。天水师范大学孔会侠老师的论文以李洱小说为例探讨了近代小说启蒙主题在当代文学中的承续,建议该论文可尝试与《儒林外史》的写法进行对比研究。上海大学李德强老师、长春师大张承志老师汇报了小报的一些研究成果。中国社科院李思清研究员的论文聚焦来华传教士的创作体式展开研究。天水师范大学王军林老师以“花儿”为载体,从语言曲韵、呈现形式、文化内涵三方面提供了民族融合的实证与文献支持。

第三小组由河南大学郑学教授汇报。郑教授谈到第三组报告的9篇论文,其中7位发表者年龄在40岁以下,青年学者也能够对文献做很精彩的阐释。来自西部的专家学者带来了非常精彩的研究。第三组发言人按时顺利完成了讨论,而且气氛轻松,收获圆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