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晚,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之梅在我校四号报告厅,以“南社的文学精神:几复风流”为主题开展专题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霍志军教授主持,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部分教师及研究生参加。讲座围绕南社“几复风流”的文学精神展开,向现场师生梳理了对南社的基本认识、南社的文学精神、几复风流的内涵和几复风流在南社的实践四部分内容。


孙之梅教授首先明确了南社“具有鲜明革命倾向的文学社团”属性,指出辛亥革命前它以反清为主张,被鲁迅评价为“清末鼓吹革命的文学团体”;民国后反对独裁复辟,成为捍卫共和的重要文化力量;同时,她指出南社在文学上的“分裂与悖论”:辛亥前它恪守古典诗歌美学,又受诗界革命影响用新名词强化宣传功用,这种矛盾恰恰是其诗歌现代转型的典型特征;辛亥后,南社因诗学分歧解体,半数以上的社员转向小说创作,为五四新文学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实践基础。
“几复风流”是本次讲座的核心亮点。孙之梅教授表示这一概念的明确彻底解答了她对“南社的文学精神是什么”的长期疑问,并分析了在将“几复风流”确立为南社的文学精神的过程中,陈去病、高旭、宁调元三位南社成员发挥的关键作用。
关于“几复风流”的深层内涵,孙之梅教授从文化、精神、文学三个层面展开了详细的解释。一是对残明遗献的关注;二是承袭复社、几社“以文会友、砥砺气节”的传统,接过“夷夏之辨”与气节伦理,延续其反清事业;三是确立文学传统,追随复社、几社并上溯前后七子,主张“诗宗盛唐、词宗北宋”,形成了独特的诗学路径。
孙之梅教授以1909年南社成立选址为例,阐释了“几复风流”的实践。她指出,地址选在苏州虎丘的张国维祠,原因在于:张国维作为明末抗清殉国志士,其精神与“几复风流”相呼应。同时,“几复风流”也激发了南社社员的文学创作激情,成为凝聚南社文学力量的核心纽带。孙教授还推荐了她的专著《南社研究》,建议通过阅读该书第一章第三节《文学:南社内在的凝聚力》,以加深对南社的理解。

讲座互动环节,学生围绕南社对“几复风流”的继承提出疑问:南社与复社、几社的反抗对象虽然相似,但时代截然不同。那么,这种继承是复刻了“反抗异族”的内核,还是进行了某种“近代化改造”?孙之梅教授结合时代背景与南社实践对此予以回应。她指出,南社既承袭了复社、几社的反清气节,又立足于清末情境,将“反抗异族”与捍卫共和、推动文学现代转型相结合,从而为“几复风流”赋予了近代革命与文化启蒙新内涵。这一精辟的论述极大地深化了师生对此问题的理解。

在总结环节,霍志军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回顾。他指出,南社文人结社是晚清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案例,透过它能够清晰地看见晚清思想的互动脉络,并强调学者若能孜孜不倦地探寻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那么在这过程中不仅能收获愉悦感,更能保持精神上的年轻与活力。

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纷纷表示收获颇丰。经过孙之梅教授的讲解,不仅清晰地把握了南社对“几复风流”从认识到实践的完整脉络,更深入地理解了其在清末背景下平衡古典文学传统与近代革命要求的独特价值。此次讲座在拓展学术视野的同时,也让“坚守气节、传承文化”的精神得以传递,激励着师生在后续学习与研究中关注文学精神的时代生命力。
名家简介:
孙之梅,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会长、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近代文学学会会长。主要从事于明清诗文、近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出版学术著作《钱谦益与明末清初文学》《南社研究》等十余种。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南社文献集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