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意人生线上课程思政案例
主讲课程: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
主讲教师:田峰
授课班级:汉语言文学20级4班
本节所讲内容: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一、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及陶渊明在当时的遭遇;熟知陶渊明被理解与被接受的过程以及其作品的影响;通过文本细读,全盘掌握陶渊明的作品,学会鉴赏陶渊明诗歌的基本方法与要领。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古代文学文本细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深厚的艺术情怀,正确认识经典作家、经典作品的文学文化意义。
(三)情感目标
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品味诗句,获得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文化的热爱。体味陶渊明及其作品的感染力、鼓舞力与教育人的力量。
(四)价值目标
在学习中体验生命之美、诗意之美和情感之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劳动意识及生命意识。与时代紧密结合,探求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当代价值及教育意义。
二、思政教育目标
围绕立德树人目标,提升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在疫情当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学生回归内心世界,热爱劳动,追求一种豁达的人生。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与实践
教学过程及内容 |
思政育人设计意图、融入点 |
课程导入 |
以问题方式导入: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诗人诗作,每一位诗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态度与写作风格,每个诗人与其诗作经典化的内涵完全不同,结合以往所学,谈谈你认为具有积极引导意义的价值精神。(提问) |
课程内容 1.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晋宋之际的政治黑暗造成了士大夫精神价值的迷惘和坍塌,报国无门。陶渊明不愿与黑暗政治同流合污,选择归园田居。 2.陶渊明诗歌中的本真追求。陶渊明回归田园后,返璞归真,开始认真思考生命意义、生命本真。 3.讲解《归园田居》五首、《归去来兮辞》 4.讲解《饮酒》组诗
|
思政教学点: 1.家国情怀。有国才有家,东晋时期的黑暗政治,导致甘愿为国付出的人得不到施展的机会,陶渊明不得已归隐;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时代,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国家为个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这样的美好时代,教育学生要有担当精神,为国效力。
2.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思考。疫情肆虐当下,每个人都无法置身度外,教育同学在封闭期间,做好防护,回归自我,珍爱生命,为国家的防疫贡献自己的力量。
3.体验农耕生活,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4.独立人格与精神价值的追求。陶渊明的真率人格,激励我们努力做真人、讲真话,回归生活的本真状态。使学生对陶渊明形成正确的认识,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积极面对社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处世方式。 |
课程总结 |
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与黑暗官场决裂,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生活,这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但当政治清明时,我们要应该积极为人民服务、勇于担当。同时,在面对疫情等重大灾难时,我们要学会自处,积极面对生命,达到内心的自适状态。 |
四、 实施过程
(一)名篇吟诵
通过吟诵涵养学生的诗书气质和道德修养,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审美感悟力。吟诵的主要篇目:《归园田居》《饮酒》。
(二)学生认识
在讲课之前已经布置学生阅读袁行霈的《陶渊明集笺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阐述对陶渊明的认识以及陶渊明的当代意义。
(三)教师讲解
按照课程进度,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要义及陶渊明的当代价值。首先,讲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陶渊明的选择;其次,结合课程思政要点,分析作品,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四)分组讨论
全班按照电脑随机分为九组,每组六人。讨论主题:陶渊明的当代价值及文化意义(须围绕课程思政的设计要点进行讨论)。
(五)讨论心得体会展示
(第一组讨论心得展示)
(第二组讨论心得展示)
(第三组讨论心得展示)
(第四组、第五组讨论心得展示)
(第六组讨论心得展示)
(第七组讨论心得展示)
(第八组讨论心得展示)
(第九组讨论心得展示)
五、 实施效果
(一)古典文学蕴含丰富的育人效果。通过对陶渊明的讲解较好地发挥了文学经典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了他们对劳动的热爱,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二)注重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结合时代特点与当下肆虐的疫情,思考人在社会中的意义。引导学生开始积极面对困难,不断充实自己的人生。教师精心设计,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课程的挑战度与高阶性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三)课程从知识、能力、情感、价值四个维度出发,课前布置任务、课中充分讨论、课后认真总结,形成了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与情感价值培养的三维目标。
六、 案例反思
尽管整堂课在课程思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今后要不断改进。
(一)采用腾讯会议与中国大学慕课、微信群相结合的方式,但对三者的衔接还不能达到最佳效果。
(二)本次课程思政是以回归陶渊明的文本为前提的,因此在课前要求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全部作品,但阅读的情况参差不齐,导致一些学生对相关问题认识不太深入。
(三)今后要进一步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与课程资源,合理设计课程。进一步加大对学生阅读的督促与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诗歌阅读与感悟能力,使课程尽量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达到教育学生,润物无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