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晚19:30,中国近现代文学系列讲座(二)在天水师范大学第四报告厅举行,河南大学教授关爱和、苏州大学教授马卫中、河南大学教授胡全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李思清围绕中国近现代文学相关主题作了报告。会议由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王贵禄主持及评议。

会议伊始,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关爱和教授在讲座上发表有关“近现代大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的报告。关教授的发言追溯了教育体系从传统学堂到现代大学的演进,特别以北京大学为例,概述其作为国家教育改革先锋的角色,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的转变见证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历程,其中提及了蔡元培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的引领作用,突显了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与国家现代化中的核心地位。最后,他强调现代大学教育对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具有深远影响,呼吁社会各界珍视教育,共同努力,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贡献力量,关教授的发言不仅表彰了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贡献,也深刻反思了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针对关爱和教授的讲述,王贵禄教授做出以下评议:新青年的宣传启蒙被证实是促成五四青年运动的关键因素,凸显了高等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核心作用。王教授强调,推动社会进步需重视政党话语与学术研究两个因素,二者均是塑造国家栋梁的重要途径。大学教育应不仅关注学术成就,更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将学术研究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王教授还提及,政党力量直接影响社会走向,而大学在培养未来领导者时,必须注重其思想的纯洁与高尚。而通过关教授所分享的新青年的案例,再次强调了教育改革对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最后,他激励研究生同学要以更广阔的国家视角来审视学术问题,并进行继续深入的探讨。

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马卫中教授在讲座上发表以《晚清武昌的官僚诗群——以张之洞为中心》为题目的报告,本次发言深入探讨了近代诗歌的发展及其流派,着重强调了清代官僚张之洞及其幕府成员在近代诗派中的影响。通过分析张之洞及其幕府成员的生平和诗歌风格,讨论了他们作品对近代中国文学的贡献。此外,马教授还涉及了其他重要诗人的角色和贡献,以及近代文学研究的现状和挑战,鼓励年轻研究生探索和研究这一领域。马教授表示现在研究者应当对中国近代文学和诗歌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强调选择学术研究课题时,要深入挖掘历史人物与社会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对此,王贵禄教授评议道: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官员的个人爱好(如书法、写诗),洞察其官僚性格和政治生涯的阶段变化。以张之洞为例,他在学生时期与担任武昌总督期间的审美取向和喜好显现了权力的兴衰。这些个人爱好的变化,紧密关联其政治地位,揭示了官僚体系的复杂性。王教授强调了研究此类选题的独特性及其对理解官僚文化的潜在价值,展示了个人爱好如何映射出官僚的个性与政治生涯的不同面貌。

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胡全章教授在讲座上深入探讨了现代文学史的多个维度,特别强调了晚清至民国时期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其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包括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并存及其演变。他提及新材料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文学体裁的持续演变。此外,胡教授还分享了自己的学术旅程,从中学到博士的求学经历,重点介绍了在近代文学领域的研究兴趣和学术成果。最后,他热情地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报考河南大学的相关研究生项目,同时介绍了学校在文学和文化研究方面的丰富资源和研究方向,彰显了对现代文学史深入研究的热忱及对学术传承的重视。
对此,王贵禄教授评议道:胡教授探讨了近代文学作为古典与现代文学过渡阶段的独特价值,指出其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但当前文学史叙述对此段时期描绘不够清晰,亟需更深入的研究。尽管现代文学研究文献浩繁,近代文学研究领域仍存在未被充分挖掘的潜力,强调学术界应重视经典与基础资料的研究,而非仅仅追求最新成果。此外,胡教授在发言中特别提到了报刊研究在近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王教授借此鼓励大家研究时跨学科方法的运用,以促进对该时期文学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呼吁学生在这些领域进行更多探索与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李思清教授发表了关于论文《近代新教来华传教士劝善写作的两种典型体式》的选题想法和研究兴趣的故事。李教授专注于近代新教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文献及其对文化的理解与影响,尤其关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和南京等地。传教士通过中文出版物丰富,不仅传播西方知识,也深入探索中国文化,包括阅读中文书籍、撰写劝世小说等。研究揭示了传教士使用中文传播新教的动机与方法,强调他们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以及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影响。李教授呼吁研究者们更多关注传教士文献,以深化对这段历史及文化交流的理解。
王贵禄教授评议道:李老师通过外国人了解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感受,是一个很新颖的切入点。然后他提出,这些外国传教士,不擅長中文,但是可以理解一些文献,那研究者就可以深入挖掘其深层价值,比如通过以新教善本为核心研究题材,然后进行分析。

此次讲座各位教授的发言为我校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提供了直接有效的研究方法,树立学术理想,同时也为近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多元而立体的观察维度,展现了文学研究在当今时代的开放性。
名家简介:
关爱和,河南大学前党委书记、校长,现为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担任河南大学近现代中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学术现代化进程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国近代文学史》主持人。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著作十多部。
马卫中,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诗文和近代文学。出版专著《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走在理想和现实的边上:晚近的人、事、诗》《陈三立年谱》等。
胡全章,文学博士,现为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河南大学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国近代文学史》主讲教师。出版《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探询——吴趼人小说研究》《清末白话文运动》《近代报刊与诗界革命的渊源流变》《近代中国报章之兴与文体之变》《晚清革命诗潮研究》等学术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李思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博士后。2002-2008年就职于江苏省作家协会。从事中国近代文学与文献、基督教新教在华传教档案整理及十九世纪传教士汉学研究。出版《清史馆文人群体研究》(独著)、《南中国海研究文录:近代文学的连通地气与吸纳西风》(合著)等。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各一项。